中医文化

简介

在全面、整体贯彻“文化先行”的战略指引下,我们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致力于将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我们充分运用并整合智能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维度、全方位地传播中医传统文化,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我们普及推广阴阳五行、灵枢天年、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先天之本、子午流注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让民众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与奥秘。我们努力唤醒民众对健康的主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来保养身体、预防疾病。

同时,我们也始终坚持以文化指导创新传承及创新应用,不断探索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旨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让中医这一传统医学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医学微视官网授权转载

>>中医药知识科普

1.阴阳五行

阴阳,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概念,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蕴含着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力量。而五行,则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的是一个整体观念,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传统思维的框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理论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被广泛应用于分析人体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医生们会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深入阐释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精准的诊断,中医能够明确人体阴阳失衡的所在,并巧妙地运用药物、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对人体进行调节,使其达到阴阳调和的状态,从而恢复健康。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整体性和动态平衡的理解,也展现了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阴阳五行理论为中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使其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治疗人体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行对应关系:

  • 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 对应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对应五官:目、舌、口、鼻、耳;
  • 对应形体:筋、脉、肉、皮、骨;
  • 对应情志:怒、喜、思、悲、恐;
  • ?对应五声:呼、笑、歌、哭、呻;
  • ?对应五味:酸、苦、甘、辛、咸;
  • ?对应五色:青、赤、黄、白、黑;
  • ?对应季节:春、夏、长夏、秋、冬;
  • ?对应五化:生、长、化、收、藏;
  • 对应五气:风、暑、湿、燥、寒;
  • 对应方位:东、南、中、西、北。

2.先天之本

《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夫精者,生之本也。”这里的“精”,特指肾中所藏的精气,它被视为生命的根基与源泉。在中医理论中,“本”即代表了生命的起源,从胎儿时期的微弱存在,到成年后的强健体魄,这一成长壮大的全过程,无不依赖于“精”的滋养与推动。个人体质的强弱,往往与其先天禀赋密切相关,禀赋强者,我们称之为先天充足,反之则为先天不足。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调整人的先天体质,中医运用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复杂而精妙的理论体系。其中,结合个人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同时综合考量出生时刻的中运(五行运气的周期性变化)、司天(每年上半年的主气)、在泉(每年下半年的主气)、主运(每年五个时段的五行之气)、客运(每年随中运变化的主运)、主气与客气(每年六气的变化规律)、节气、属性人(根据出生年份确定的人的五行属性)以及具体的出生时辰等因素,中医能够“推算”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先天体质。

基于这样的推算,能够识别出个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中哪一个系统受到克制最为严重,从而将其判定为先天弱脏系统。针对这一弱脏系统,中医采取精准定向的补泄调理方法,通过药物、食疗、针灸等多种手段,旨在平衡阴阳,调和五行,以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高度尊重,也彰显了其“治未病”的先进理念。

3.灵枢天年

《黄帝内经·灵枢篇》作为中医理论的瑰宝,深刻揭示了人体生长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特点及其与寿命长短之间的紧密联系。书中不仅从先天禀赋与后天发育两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人的精神、气血、脏腑等方面如何影响寿夭,还系统论述了人的生命从形成到生长直至衰老各个阶段的生理变化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灵枢篇》特别强调了气血盛衰与脏腑强弱对于人体寿命的决定性作用。它指出,气血的充盈与脏腑功能的强健,是维持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关键所在。同时,书中还提到了皮肤致密程度、肌肉松紧状态以及营卫(即人体正气与防卫机能)运行是否规律等因素,均对人的寿夭产生重要影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灵枢篇》还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论断,将精神状态作为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坏的重要依据。这一原则强调,人的精神状态是生命活力的直接体现,神旺则生命力强,神衰则生命力弱,甚至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灵枢篇》通过对人体生长衰老规律的深入剖析,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也为人们认识生命、保养身体、延长寿命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自身气血、脏腑的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4.天人合一

宇宙与人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而微妙的“全息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医哲学中被概括为“天人合一”。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法脱离自然法则而独立存在。在《内经》所构建的天地人系统中,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即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内部的变化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规律。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阳气一样,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体现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上,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

若人体不能顺应四时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就会出现各种病变。例如,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若人体阳气不足,就可能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夏天是阳气旺盛的季节,若人体阳气过盛,就可能出现上火、烦躁等症状。这些病变都是人体与自然界失衡的结果,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性。

所谓天人合一,不仅要求我们在精神上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更要在行动上身体力行,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四时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和谐景象,让生命在自然的怀抱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因此,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实践指南,它引导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5.五运六气(气象医学)

中医古代医学家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结合古代气象的阴、阳、风、雨、晦、明,以及风、热、湿、火、燥、寒六气的流转,共同构建了一套精妙绝伦的“气运”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通过观察和推断气候变化,来预测和解释疾病的发生与演变规律。

中医学认为,外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言,在天热时,人体气血畅通易行,而在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这种气血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内经》中专有“风论”篇,深入探讨了风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俗语说“百病皆生于风”,可见风邪致病之广泛。在《难经》中,中风更是被列为伤寒之首,伤寒有五,分别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这进一步印证了风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临床上,无论是外感疾病还是内伤杂病,以风邪致病者尤为多见。风邪不仅具有善行数变、无孔不入的特点,还能与其他邪气相结合,形成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

现代科学也逐渐证实,多数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确实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气温骤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等气象因素,都可能成为慢性病加重或复发的诱因。因此,中医的气运体系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也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和补充。

综上所述,中医的气运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提醒我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调养身心,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6.子午流注

“子午”指的是时辰,“流注”指的是血气,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总结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十二个时辰与人体的十二条经脉是相对应的一种规律。由于时辰的变化,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间点也会有盛有衰,根据这种规律,对照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其所在的经脉,进而相应的疾病在相应的时间段里进行治疗、调养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哲学基础,认为“精”与“气”是构成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源。在宇宙观中,无形的精气通过聚散运动生成天地万物,《素问》提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揭示了一切物质与生命的本质是气的不同形态。人体内,精气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之精源自父母,藏于肾中,主导生殖与生长发育;后天之精则由饮食水谷转化而来,通过脾胃运化输布全身,维持日常生理活动。两者相互依存,先天之精激发后天之精的生成,后天之精又不断滋养先天之精,形成动态循环。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是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例如,肺主宣发与肃降,肝气主升发,胃气主降浊,一旦气机紊乱便会致病。同时,气的运动引发“气化”,即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如食物化为气血、津液化为汗尿等。中医强调“百病生于气”,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滞、气逆或气虚,治疗时需调畅气机,如疏肝理气、补中益气等法。养生层面,“保精养气”是核心理念,通过节制欲望、饮食调补、呼吸导引等方式固护精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8.三才四象

三才四象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动态平衡思想。三才指天、地、人三者的统一,认为人体是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息息相关。例如,四季变化影响人体气血运行:春天气机升发,需养肝疏泄;冬季阳气内藏,宜补肾固精。地理环境亦与健康相关,北方寒冷多肾病,南方湿热易生脾胃病。人体结构也对应三才,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五脏六腑则与四时五行相配,如心属火应夏,肾属水应冬,形成“天人同构”的认知模型。

四象是对阴阳理论的细化,将阴阳消长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个阶段,描述自然与生命的动态变化。少阳如初春阳气萌动,对应肝木生发;太阳如盛夏阳气鼎盛,对应心火旺盛;少阴如秋日阳气渐收,对应肺金肃降;太阴如寒冬阴气至盛,对应肾水封藏。在病理中,外感病常按四象传变,如伤寒从太阳表证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再深入太阴里证。治疗时需顺应四象规律,如春季多用升散之药助阳气生发,秋季则以收敛之品防津液耗散。

9.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通过体表现象推断内脏功能的理论,核心在于“司外揣内”。脏腑虽深藏体内,但其状态通过五官、皮毛、脉象等外在表现反映。例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色红润或苍白可直接反映心血盛衰;肝开窍于目,目赤干涩多与肝火上炎相关;肾主骨生髓,牙齿松动、白发早生常提示肾精不足。这种“内外相应”的思维贯穿诊断与治疗,如通过舌苔厚腻判断脾胃湿滞,用健脾祛湿药调理。

脏腑分为五脏与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主藏精气,功能以化生和储存为主;六腑(胆、胃、大肠等)主传化水谷,以通为用。两者表里相合,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通过经络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热可能引发大肠便秘,通便泻下药亦可清肺热。此外,脏腑与情志密切相关,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等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如疏肝解郁法调理抑郁,养心安神法治失眠。

10.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理论,认为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与四肢的网状系统。十二正经如江河主干,贯通全身,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如湖泊水库,调节气血盛衰,其中任督二脉尤为重要,督脉总督阳气,任脉主司阴血,二者循环构成“小周天”。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节点,如足三里属胃经,能健脾胃;内关属心包经,可宁心安神。

经络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如针刺合谷穴治头痛,艾灸关元穴温补元气。推拿循经按摩可松解肌肉紧张,刮痧通过皮部刺激排毒。经络还用于诊断,如肝经循行胁肋,该区域疼痛常提示肝郁气滞;心经连通舌体,舌尖红赤多属心火亢盛。现代研究虽未能完全解析经络实质,但其调控作用已被证实,如针灸促进内啡肽释放镇痛,艾灸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印证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传统智慧。

11.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研究个体差异的核心内容,强调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共同影响人体特质。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平和质为健康状态,其余体质则对应不同病理倾向:例如痰湿体质者多形体肥胖、易生代谢类疾病,调理需健脾祛湿;阴虚体质者常口干舌燥、失眠多梦,需滋阴润燥。体质差异决定了疾病易感性、发展规律及治疗方向,如气郁体质者易患情志病,治疗时需疏肝理气,而特禀质者多有过敏史,需固表扶正。临床中,体质学说还指导“因人制宜”,例如同样感冒,气虚者需补气解表,湿热者则需清热化湿,体现个性化治疗理念。

12.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系统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三类。外感病因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代表,其致病特点与自然气候特性相关:如风邪“善行数变”,易致游走性关节痛或皮肤瘙痒;湿邪重浊黏滞,多引发肢体困重或湿疹缠绵。内伤病因则以“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主,情志过极直接损伤脏腑,如“怒伤肝”致肝气上逆,“思伤脾”致食欲不振。其他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痰湿)、劳逸失度(久坐伤气)、外伤虫兽等。中医还提出“伏邪”理论,认为某些病邪可潜伏体内,待正气虚弱时发病,如寒邪潜伏至春夏化为温病。病因学说为辨证提供依据,如头痛因风邪者用川芎祛风,因痰湿者用半夏化痰。

13.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内在规律,核心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邪正关系决定疾病轻重:正气足则病邪难侵,正气虚则“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例如,素体阳虚者易感寒邪,形成“阳虚外寒”证。阴阳失调表现为寒热虚实:阳盛则热(如高热面赤),阴盛则寒(如畏寒肢冷),阳虚生外寒(如畏寒喜暖),阴虚生内热(如五心烦热)。气血津液病机中,气滞血瘀可致胸胁刺痛,津亏液耗则见皮肤干燥或便秘。此外,病机学说还涵盖“内生五邪”,即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等,如肝阳化风引发眩晕,脾虚生湿导致水肿。治疗时需针对病机立法,如“寒者热之”“结者散之”。

14.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者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液运行并固摄血液;血为气之母,为气提供营养。例如,气虚可致血瘀(如乏力伴舌紫暗),血虚则气弱(如面色苍白、心悸气短)。津液泛指体内正常水液,其生成与输布依赖脾的运化、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津液不足则口干尿少,输布障碍则生痰饮水肿。气血津液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心主血行血脉,脾统血摄津,肝藏血调气机,肾藏精化气血。临床中,气血两虚常用八珍汤,津亏肺燥用沙参麦冬汤,痰湿中阻用二陈汤,体现“调气以治血,治血以调气”的思维。

15.治则学说

治则学说是指导临床治疗的总纲,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三因制宜”。治病求本需分清标本缓急:如大出血时“急则治标”以止血,慢性病则“缓则治本”调脏腑。扶正祛邪需权衡主次:正气虚者以补益为主(如四君子汤健脾),邪气盛者以攻伐为先(如承气汤通腑)。三因制宜指因时、因地、因人施治:冬季慎用寒凉药,南方湿热地区多用芳香化湿法,老人用药宜轻缓,儿童忌峻烈。此外,治则还包含“正治反治”:寒病用热药为正治,真寒假热证用热药为反治。这些原则贯穿各科实践,如针灸“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推拿“以痛为腧,以通为用”。

16.分形理论

分形理论为现代科学与中医结合的产物,提出人体局部与整体具有自相似性。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规律在不同尺度上重复显现,如舌面分区对应五脏(舌尖属心,舌根属肾),脉诊寸关尺分候脏腑,体现“全息”特征。分形经络学说将经络视为分形结构,穴位与脏腑通过多层级网络关联,例如足三里不仅调节胃经,还可通过分支影响全身气血。现代研究借助分形维数分析经络走向,发现其与血管、神经分布存在统计学自相似性。这些理论为针灸选穴、舌脉诊断提供新视角,如耳穴疗法利用耳朵对应全身的“分形映射”,治疗内脏疾病。

17.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以“治未病”为核心,主张顺应自然、调和形神。饮食养生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如春季多吃芽菜助阳气生发,秋季食梨润燥。起居调摄注重“起居有常”,如“早卧早起”顺应四时,避免熬夜耗伤阴血。情志养生主张“恬淡虚无”,通过静坐、书画等舒缓压力,避免“七情过极”致病。导引术(如五禽戏、八段锦)结合呼吸与动作,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药物养生则分补益(如人参补气、阿胶养血)与调理(如茯苓健脾、菊花清肝)。养生学说还重视环境因素,如“避其毒气”预防瘟疫,居住环境需通风避湿,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六大养生技术体系

a. 饮食养生:五味调和与食疗精髓

?四性五味原则?:食物分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湿热体质者宜食苦瓜、绿豆等寒凉之品;虚寒者宜生姜、桂圆温补。元代《饮膳正要》提出“春宜省酸增甘,夏宜省苦增辛”,根据季节调整五味比例。

?药膳配伍?:经典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温经散寒,“四神汤”(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健脾祛湿。现代研究证实,黄芪炖鸡可提升淋巴细胞活性,枸杞菊花茶富含抗氧化物质。

?饮食禁忌?:《千金要方》强调“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主张“食毕摩腹”“饭后百步走”。针对糖尿病等慢性病,中医提出“三低一高”饮食法(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

b. 起居调摄:生物钟与环境的协同

?昼夜节律管理?: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提倡亥时(21-23点)入睡以养三焦经,卯时(5-7点)排便顺应大肠经当令。现代睡眠医学证实,22点前入睡可提升深睡眠比例。

?居住环境优化?:唐代《天隐子》主张“居处不得绮靡华丽”,强调通风向阳、避湿防潮。风水学中的“坐北朝南”格局,与北半球采光需求高度契合。现代住宅宜采用竹木家具、绿植净化空气,避免电子设备电磁辐射干扰气血运行。

?劳逸适度原则?:《抱朴子》警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提倡“形劳而不倦”。办公室人群每小时做“五禽戏”虎式伸展,可缓解颈椎劳损;久坐者练习“提肛功”预防痔疮。

c. 情志养生:七情调和与心理疏导

?情志相胜疗法?:根据五行相克原理,悲胜怒(如失恋后痛哭宣泄肝火)、恐胜喜(用危机意识平复过度兴奋)。现代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与此异曲同工。

?静坐与冥想?:宋代《圣济总录》记载“闭目内视,使心火下降”,与正念冥想降低皮质醇水平的作用机制相符。少林“易筋经”十二式配合呼吸吐纳,可改善焦虑症患者心率变异率。

?艺术疗法?:古琴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脏,抑郁症患者听角调(3Hz)音乐可疏肝解郁。书法练习时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6-8次,接近气功入静状态。

d. 导引术:动静结合的形体锻炼

?传统功法精要?:

?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可刺激手少阳三焦经,改善代谢综合征;“摇头摆尾去心火”通过脊柱旋转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

?五禽戏?:虎扑增强腰腿力量,鹿抵活络带脉,熊运按摩脾胃,猿提提升心肺功能,鸟飞扩展胸廓。临床研究显示,持续练习三个月可使老年人跌倒风险降低42%。

?太极拳?:云手动作调动手三阴三阳经,虚实步法训练平衡能力。美国NIH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稳定性有显著改善。

?现代改良应用?:针对办公室人群设计的“工间导引十二式”,融合穴位拍打(如敲打膻中穴缓解胸闷)与肌肉拉伸;孕妇保健操结合会阴按摩预防分娩损伤。

e. 药物养生:补泻平衡的用药智慧

?补益类方药?:

?补气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适用于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

?滋阴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善更年期潮热盗汗。

?温阳金匮肾气丸?:提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基础代谢率。

中药足浴(红花+艾叶+花椒)改善末梢循环,药枕(决明子+菊花+薄荷)辅助降压。

f. 环境养生:地域与微环境的适应

?地理气候调适?:

西北燥地:多食梨、百合润肺,居室使用加湿器维持40%-60%湿度。

东南湿境:佩戴苍术香囊祛湿,饮食加入草果、豆蔻化浊。

高原地区:红景天、冬虫夏草煎服提高血红蛋白携氧能力。

?居室风水实践?:

床头靠实墙增强安全感(避免神经衰弱),厨房避开西北位(五行火克金不利呼吸系统)。

色彩疗法:书房用淡绿色缓解视疲劳,卧室浅黄色促进褪黑素分泌。

玉生堂慧中医授权转载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南路35号中都科技大厦3层

网络技术支持:北京中电建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010-8325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