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谐共生贡献电网力量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将生态强企列为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9个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系统各单位积极为共建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其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网报特此选登南方电网公司各单位守护区域生态安全案例,展现央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编者
海南昌江
霸王岭上,可靠电力卫雨林
随着南方电网“小黄车”驶入蜿蜒的海南昌江霸王岭山路,窗外连绵起伏、绿意盎然的热带雨林令人心旷神怡。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海南长臂猿、云豹、葫芦苏铁、坡垒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生长。山岭脚下,众多黎族村落鳞次栉比,数千名黎族人民在此世代繁衍生息。
近年来,海南电网公司昌江供电局持续强化霸王岭森林公园周边的电网建设,2023年至今已推动建成10千伏王下线环网柜新建工程、10千伏王下线洪水支线改造工程等7个重点项目,新建及改造线路13.72千米,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用电
“最近,我们还顺利完成了昌江35千伏霸王岭第二电源线路工程。”昌江供电局配网资产部经理方宝坤介绍,该线路是“海南长臂猿生态走廊”沿线电网工程,该工程线路总长30.13公里,共计93基铁塔,其中5基铁塔用于支撑一段长为1.66公里的线路穿越国家森林公园地带。
“这次施工,我们通过雨林段架线作业保护了约5公顷原始热带雨林,并进一步为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了电力根基。”方宝坤说。
为了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修复热带雨林生态,2019年以来,海南针对涉及国家公园建设范围内的村庄启动生态搬迁工作,以王下乡为代表的一批黎族聚居自然村落搬出了道路不畅、水电不通的深山密林,结束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整村搬迁后的黎族村落仍位于霸王岭腹地生态核心区内,广袤浩瀚的林海和高耸复杂的地势,对电网无人机巡检产生了不小的阻碍。长期以来,昌江供电局的工作人员只能徒步入林,一桩一塔地开展故障排查。
近年来,昌江供电局霸王岭供电服务中心在各个民族聚居乡镇全面开展智能环网柜新建工程,通过智能分布式配网自愈手段,确保故障跳闸能够实现快速自愈,有效提升了王下乡的供电可靠性。
“在王下乡这样的村子里,很容易发现各种山鼠、蛇等小动物,钻进老配网柜啃食线路,影响居民用电,我们使用铁丝网将所有通风口隔离后,既不影响通风,又能够防止小动物窜入。”昌江供电局霸王岭供电服务中心经理郭小顺介绍。
此外,为防范森林电气火险隐患,该中心除了故障运维外,还定期组织巡护易引发火灾风险的重要线路设备,并积极配合消防队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确保霸王岭片区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笔者跟随着昌江供电局党员服务队步入王下乡,只见一排别具一格的船形屋民宿坐落在雨林间,不远处游客们在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梯田景观中拍照打卡。
“最近天气热起来了,我们是冲着避暑来霸王岭森林度假的。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住在村里的民宿,既可以学习织锦技艺,也能品尝地道的黎家竹筒饭。”日前,来自陕西的游客孙先生一家订上了王下乡的特色船形屋民宿,新奇的旅游体验让他赞叹不已。
雨林园区电网改造不断升级,助推王下乡一系列新兴旅游项目落地更畅快,黎乡生态旅游更火热,用电需求也不断攀升。昌江供电局多次组织党员服务队深入王下乡及周边村落进行用电巡视检查,了解客户用电需求,重点检查民宿配电箱、插座等用电设备,排查安全隐患,切实当好“电保姆”,保障生态旅游产业用电无忧。
“马上夏季到来,很多游客来雨林旅游避暑,供电局的人来得很勤,帮我们解决了很多用电上的困扰。”“野宿”民宿老板陀先生说。(卢欣 谢凤蕾 郭教研)
广东清远
让“寒极”变“热土”
春暖花开的4月,走进云雾缭绕的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石潭白湾自然保护区,千座石灰岩峰丛如波涛翻涌,珍稀树木根生叶茂。谁曾想,这片生物多样性宝地,昔日竟是珠三角邻近的“寒极”——土地贫瘠、经济滞后。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清远清新供电局以电网建设破局,让山区焕发新生。
构建线与峰共舞的生态电力走廊。作为广东唯一以石灰岩森林生态为核心的省级保护区,电网规划需如绣花般精细。清新供电局创新采用“三避让”原则:避让珍稀植物群、动物栖息地及生态脆弱区。白湾干线与黄花干线环网项目的绿色曲线设计,灵巧绕过5处百年珍稀树木群和动物栖息带,宛若青山间跃动的丝带。项目9月底完工后,供电可靠性将从单辐射升级为“N-1”环网模式,为保护区筑起“电动脉”。
改造配网让村民收到“阳光存折”。晨光中,民居屋顶的深蓝色光伏板泛起粼粼波光,与喀斯特地貌相映成趣。此前,薄弱电网制约光伏推广。清新供电局投资70万元改造配网,新增2台变压器,升级5公里低压线路,打通并网“卡脖子”难题。“多余的电能卖给电网,这改造改到了心坎上!”白湾自然保护区北安村村民黎慧珍欣喜地说道。目前保护区10户光伏总装机达220千瓦,年发电超10万千瓦时,户均年增收4000元。
为了游客舒心,与喀斯特地貌“较劲”。奇峰溶洞间,电网建设举步维艰。在10千伏白湾干线改造现场,岩石地基让塔基开挖耗时增10倍;崎岖山路迫使施工者用“人工+绞磨机”运送12米长、1.2吨重的水泥电杆,仅运输便占六成工作量。“虽难,但必须为文旅产业注入电动力!”清新供电局石潭供电所所长刘国艺说。
清新供电局以创新与韧性,让“寒极”蜕变为生态与产业共荣的“热土”。未来,更强电力保障将持续护航这片绿色奇迹。(何淑文)
云南昆明
输电线路旁架起人工鸟巢
4月17日,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员工陈海东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看到一只喜鹊觅食回来稳稳停在110千伏输电铁塔上的巢穴中,几只毛茸茸的喜鹊宝宝探出脑袋嗷嗷待哺。
两周前,陈海东背着人工鸟巢,和两位同事配合爬上25米的铁塔,将鸟巢固定在距离导线挂点1米外的安全区域。喜鹊成功入住并繁殖,让他激动不已。
昆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高原的独特气候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鸟类生态。近年来,白额雁、白琵鹭、白胸翡翠等多种珍稀鸟类在滇池等湿地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
“鸟类的排泄物,筑巢用的树枝、铁丝等若掉落在线路上可能会引发线路跳闸故障,也威胁着鸟类的生命安全。”陈海东说,“起初,我们安装了防鸟刺、防鸟罩、驱鸟器等各式各样的防鸟装备,但是鸟儿就是对输电杆塔情有独钟。”
昆明地区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多分布在山林、湿地等鸟类活动频繁地区。近五年来,线路上共计发现鸟窝6563处,每年因“鸟害”导致的输电线路缺陷数量占总缺陷的13%左右。
能不能搭建人工鸟巢,引导鸟类在安全位置筑巢和活动?
今年3月,昆明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根据鸟类生活习性特点,利用竹篮和铁架自制输配电线路新型人工鸟巢,在鸟类活动频繁的线路区段安装,防止鸟类触电,避免鸟类引发线路跳闸、短路等问题。
陈海东介绍:“我们造的人工鸟巢不仅舒适宽敞,关键是在鸟巢外还设计了引导停留装置,相当于房子前的停车场,通过调整‘圆形抓手’朝向能引导鸟儿远离输电线路导线挂点。”除此之外,人工鸟巢还配备了固定装置和孵化装置,在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能够防止鸟巢对绝缘子造成短路或缩短铁塔与带电导线之间的安全距离。
“能得到喜鹊的肯定,变防鸟驱鸟为招鸟引鸟,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我感到成就感满满。”陈海东笑着说道。
下一步,昆明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将把输配电线路上已有鸟窝陆续搬进人工鸟巢中,在鸟害高风险区域、大型水源地附近杆塔及鸟类迁徙路径上加装500个人工鸟巢,并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掌握鸟类栖息活动规律和迁徙周期,为其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栖息繁衍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电网发展双向奔赴。(曹春霞 钱昶旭 卢显仑)
贵州铜仁
护航黔金丝猴家园焕生机
枝叶葱葱,溪水潺潺,春日的梵净山一片生机盎然。位于山脚密林处的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的饲养笼内,黔金丝猴或嬉戏打闹,或爬树攀岩,十分欢快。记者走进研究中心,就看到一张全家福——6口之家,爸爸“梵梵”,妈妈“天天”和一起孕育的四只小猴子。目前只有最小的“小公主”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它的哥哥姐姐们在另外的笼子里生活。“小公主”于去年3月出生,如今已有一岁多,显得尤其活泼可爱。
黔金丝猴是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的一种,全球仅分布于梵净山,被称为“世界独生子”,目前仅存800只左右,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极危(CR)保护等级。
“研究中心在去年年底完成了升级改造,总投资4600余万元,目前建有饲养笼15个,同时配套建设了动物救助医院,配备实验室和手术室。”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伟介绍,相较以前,研究中心配套更为齐全,饲养笼体积更大,在方便黔金丝猴日常活动的同时,可为其人工繁育、驯化、野外放归研究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救助提供优质基础条件。
为保障研究中心供电安全、稳定,在2022年底研究中心动工升级改造伊始,贵州电网公司铜仁江口供电局太平供电所主动上门了解需求,压缩办电环节,用时仅半个月便指导研究中心完成约3公里的电缆入地改造。与此同时,近三年来,该局完成梵净山生态保护区内8条10千伏线路的全绝缘化改造,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安全的栖息地,供电可靠性也大幅增加。
走进研究中心内的手术室,手术台、X光机、超低温冰箱等设备一应俱全。一只受伤的藏酋猴曾在2024年初被铜仁江口供电局太平供电所巡线工杨永及同事发现后,第一时间送到研究中心进行救治。杨永说:“当时是在梵净山景区巡线时意外发现了这只藏酋猴,发现时藏酋猴身体上有多处伤痕,有一条腿折断,血迹淋淋。研究中心积极救治,及时对伤口进行了包扎处理,经过约半年的留观后,最终受伤的藏酋猴得以康复回归自然。”
“猴王争霸等因素会导致黔金丝猴、藏酋猴等物种受伤,需及时开展救助。救助过程和人动手术一样,需一气呵成,稳定的电力供应非常重要。”杨伟说道,“供电部门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排查和整治用电隐患,自研究中心建成以来,未发生过供电故障。”
据杨伟介绍,目前研究中心共有9只黔金丝猴,有些年老体弱不适合回归大自然。在研究中心出生的猴子,一般需要一个“家族”达到10只左右,才能考虑将其放回大自然。这样即使它们不能融入其他的族群,它们所在的“家族”也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群体在山里生存下来。(南网报记者 张晏 通讯员 谭镇林 罗子豪 陈厦华 吴瑾)
广西防城港
北仑河口,连续十二年植绿护鹭
近期,南方电网广西红树林白鹭保护队联合当地政府、学校、企业等14家单位深入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树林种植活动。
在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万鹤山沿海滩涂上,137名志愿者挥楸培土、扶苗定植,共栽种秋茄、木榄等红树幼苗500余株。这些红树苗将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植树造林,白鹭保护志愿者团队还通过救助白鹭、科普宣传、搭建人工鸟巢等措施,为候鸟提供更加友善的生存环境。
“去年底,我们完成了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30公里架空线路绝缘化改造,使保护区周边10千伏中压线路绝缘化率从60%提升至90%,有效降低了白鹭触电风险。”广西电网公司防城港东兴供电局江平供电所客户服务班班长,同时也是红树林白鹭保护队副队长的利纯昶说道。据悉,红树林白鹭保护队成立12年来,累计组织开展环保行动300余次,种植红树林7000余株,救护受伤白鹭700余只,搭建人工鸟巢130个。
据了解,为了更加科学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广西电网公司防城港供电局还与北仑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签署护林护鹭联建互助协议,共同策划打造护林护鹭教育实践站点,带动成立红领巾护鹭队,促进企校联动携手造林护鹭。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护林员何强介绍,北仑河口作为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的红树林分布区,近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一齐发力下,通过科学选种和人工促进恢复技术,显著扩大了红树林面积。得益于红树林面积的扩大,北仑河口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从2010年的187种增至304种。(陈伯鑫 熊秋月)